188-6365-0199
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工艺流程
时间:2025-09-30 08:45:56浏览量:9

地埋式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是一种将污水处理工艺(如预处理、生化反应、沉淀、消毒等)集成于封闭罐体或地下构筑物中的高效处理系统,核心优势是占地小、运维便捷、对周边环境影响低,广泛应用于小区、乡镇、景区、企业等分散式污水场景。其工艺流程需根据污水水质(如生活污水、轻度工业废水)和排放标准(如《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》GB18918 - 2002 一级 A/B、地方标准)设计,典型生活污水处理工艺流程可分为四大核心阶段,具体如下: 一、预处理阶段:去除粗大杂质,保护后续设备 预处理是污水进入核心生化系统的 “第一道防线”,目的是去除水中的漂浮物、悬浮物、粗大颗粒及毛发等,避免堵塞泵体、管道或影响生化反应效率。 主要工艺单元及作用: 格栅渠(机械 / 人工格栅) 原理:通过带孔或带栅条的格栅,拦截污水中直径≥5mm 的杂质(如塑料袋、果皮、树枝、纤维等)。 类型:小型设备常用人工格栅(定期手动清理),中大型设备用机械格栅(自动刮渣、排渣,减少人工)。 作用:防止后续水泵、曝气器堵塞,降低设备故障风险。 调节池(均化池) 原理:污水排放量和水质(如 COD、BOD、pH 值)会随时间波动(如小区早中晚用水高峰),调节池通过暂存污水,实现 “水量均化” 和 “水质缓冲”。 辅助设计:部分调节池会设置潜水搅拌器,避免污水中悬浮物沉积;若污水 pH 值波动大,会增设 pH 自动调节系统(投加酸 / 碱),将 pH 控制在 6 - 9(生化反应适宜范围)。 作用:保证后续生化系统进水稳定,避免水质冲击导致微生物活性下降。 二、核心生化处理阶段:降解有机污染物(COD、BOD) 生化处理是地埋式设备的 “核心心脏”,通过微生物代谢作用,将污水中可生物降解的有机污染物(如蛋白质、碳水化合物)转化为无害的 CO₂、H₂O 和少量污泥。根据污水浓度和处理要求,常用工艺分为 “好氧处理”“厌氧处理” 或 “厌氧 + 好氧组合工艺”,其中 **“厌氧(水解酸化)+ 好氧(接触氧化)” 是最主流的组合方式 **(兼顾效率与成本)。 1. 厌氧处理单元:水解酸化池 适用场景:污水中有机物浓度较高(如 COD>800mg/L)、或需提高后续好氧处理效率时增设。 原理:在无氧环境下,厌氧微生物(如产酸菌)将污水中大分子有机物(如淀粉、脂肪)分解为小分子有机酸(如乙酸、丙酸)和少量甲烷,同时降低污水黏度,提高后续好氧微生物对有机物的利用率。 设计特点:池内填充弹性填料(提供微生物附着载体),无需曝气,能耗低;水力停留时间(HRT)通常为 4 - 8 小时。 2. 好氧处理单元:接触氧化池(核心) 原理:在曝气供氧条件下,好氧微生物(如异养菌、硝化菌)附着在填料表面形成 “生物膜”,污水与生物膜充分接触,微生物通过代谢将有机物(COD、BOD)分解为 CO₂和 H₂O,同时将氨氮(NH₃ - N)氧化为硝酸盐(NO₃⁻ - N,硝化反应)。 关键组件: 曝气系统:底部铺设曝气盘 / 曝气软管,通过鼓风机鼓入空气,一方面提供微生物所需氧气(溶解氧 DO 控制在 2 - 4mg/L),另一方面搅拌污水,保证污水与生物膜充分接触。 生物填料:常用弹性立体填料、组合填料,比表面积大(100 - 300m²/m³),可附着大量微生物,提高处理效率。 作用:去除 80% - 90% 的 COD 和 BOD,同时完成氨氮的硝化,是保证出水达标的核心环节。 三、深度处理阶段:固液分离 + 消毒 生化反应后,污水中仍含有大量脱落的生物膜(活性污泥)和悬浮物,需通过沉淀分离;同时,污水中可能残留细菌、病毒等病原微生物,需消毒处理以满足排放标准(如粪大肠菌群数≤1000 个 / L)。 1. 固液分离:二沉池(沉淀池) 原理:利用重力沉降,使生化池出水携带的活性污泥(悬浮物 SS)在池内缓慢沉降,上清液(处理后污水)进入后续消毒单元,底部沉淀的污泥通过两种方式处理: 部分污泥回流至接触氧化池(“污泥回流”):补充池内微生物量,维持生物膜活性。 剩余污泥排入污泥浓缩池:经浓缩后(含水率降至 95% - 97%),定期由吸粪车清运至市政污泥处理厂处置(避免二次污染)。 设计特点:小型设备常用竖流式沉淀池(占地小),中大型设备用平流式沉淀池(沉降效率高);部分设备会在沉淀池内增设斜管 / 斜板填料,缩短沉降距离,提高 SS 去除率(SS 去除率可达 80% 以上,出水 SS≤20mg/L)。 2. 消毒处理:消毒池

33.jpg

  • 微信咨询
  • 手机站

咨询热线:188-6365-0199(刘经理)

地址:山东省诸城市密州东路11888号

版权所有:山东知迈环保科技有限公司     备案号:鲁ICP备2020042759号-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