医院污水处理的核心目标是去除病原体(细菌、病毒、寄生虫卵)、有机物、悬浮物、消毒剂残留等污染物,需严格遵循《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》(GB 18466-2005),其工艺流程需结合污水来源(如门诊、住院、手术室、检验科等)的复杂性设计,通常分为 “预处理 - 核心处理 - 深度处理 - 消毒 - 污泥 / 废气处理” 五大模块,具体流程如下: 一、预处理阶段:去除粗大杂质,保护后续设备 医院污水中常含有医疗垃圾(如纱布、棉签、针头)、泥沙、毛发等粗大杂质,预处理可避免后续管道堵塞、设备磨损,是保障系统稳定运行的基础。 主要工艺单元: 格栅过滤 采用机械格栅(或人工格栅) ,栅条间距通常为 5-10mm,拦截污水中直径>5mm 的固体杂质(如废弃医疗器械、大块生活垃圾)。 拦截的栅渣需单独收集,按医疗危险废物规范处置(不可与普通垃圾混放)。 调节池(均化池) 医院污水排放量、污染物浓度波动大(如高峰就诊期、手术冲洗时段),调节池通过 “均质 + 均量” 作用,稳定污水的水量(避免后续设备过载)和水质(降低冲击负荷)。 池内通常设置搅拌装置(如潜水搅拌机),防止污泥沉积;部分调节池会配套预曝气系统,初步降解少量有机物并抑制异味。 二、核心处理阶段:去除有机物与悬浮物 医院污水含大量有机物(如血液、体液、药品残留)和悬浮物,需通过生物处理或物理化学处理降解污染物,降低后续消毒压力(有机物过多会消耗消毒剂,影响杀菌效果)。 根据处理规模和水质要求,主流工艺分为两类: 1. 中小型医院(日处理量<500 吨):一体化生物处理工艺 适合场地有限、水质波动较小的场景,常用 “AO 工艺” 或 “A2O 工艺”,流程紧凑且自动化程度高: AO 工艺(缺氧 - 好氧工艺) 缺氧池(A 池) :污水与回流污泥混合,微生物在无氧环境下分解部分有机物,并将硝酸盐转化为氮气(脱氮),同时吸附部分悬浮物。 好氧池(O 池) :通过曝气装置(如曝气盘、曝气管)向池内充氧,好氧微生物(如活性污泥、生物膜)大量繁殖,将污水中的有机物(COD、BOD)分解为 CO₂和水,同时去除氨氮(转化为硝酸盐)。 优势:成本低、运行稳定,可有效去除 COD(去除率 80%-90%)、BOD(去除率 85%-95%)。 MBR 工艺(膜生物反应器) 在 AO 工艺的好氧池后增设中空纤维膜组件,替代传统沉淀池: 膜组件可截留污水中的活性污泥、悬浮物和部分大分子有机物,出水悬浮物(SS)含量极低(通常<5mg/L),无需后续过滤; 优势:出水水质好(可接近地表水标准)、占地小、污泥产量少,适合对出水要求高的医院(如靠近饮用水源地的医院); 不足:膜组件成本高,需定期清洗(避免膜污染),运行维护难度略大。 2. 大型医院(日处理量>500 吨):组合处理工艺 需应对更复杂的水质(如含检验科重金属、放射科废水),常用 “物理化学预处理 + 生物处理” 组合: 若含重金属(如铅、汞,来自牙科、检验科):先在反应池中投加化学药剂(如硫化钠、氢氧化钙),使重金属离子生成沉淀,再通过沉淀池 / 气浮机去除; 若含难降解有机物(如抗生素、消毒剂):可在生物处理前增设水解酸化池,将大分子有机物分解为小分子,提高后续生物降解效率; 生物处理阶段:通常采用 “氧化沟” 或 “SBR(序批式活性污泥法) ”,处理能力强、抗冲击负荷好,适合大规模污水稳定处理。 三、深度处理阶段:进一步净化水质(按需配置) 若医院污水需回用(如绿化、冲厕)或排放至敏感水体(如河流、湖泊),需增加深度处理单元,提升水质: 过滤:采用石英砂过滤器或活性炭过滤器,去除水中残留的悬浮物、色素、异味及部分难降解有机物(如余氯、药品残留); 脱盐(按需):若回用要求高(如器械清洗),需增设反渗透(RO)系统,去除水中的盐类、重金属离子,出水可达到纯净水标准。 四、消毒阶段:杀灭病原体(医院污水核心环节)